最近很流行節能減炭、吃素救地球的口號,連國中小營養午
餐都被要求每週要有一餐全面吃素。看來這應該是未來幾年
會持續被討論的重要議題,本篇就轉貼幾則相關的為何要素
食的新聞請大家參考。
至於我自己,尚未全面茹素,進度是有在刻意減少每餐當中
肉類的分量。前幾年開始戒吃羊肉,下一步要再減掉牛肉這
個選項,期許自己漸進式的做到不依賴肉類為主食。
人類幾萬年來習慣雜食,
要全面性改掉每個人多年來信奉的營養觀念與口腹之慾,
我承認有著實際層面的困難,
但是減量這件事情應該是可以努力的,
還有立法嚴格監督屠宰場的人道屠宰也是可以先去推動的事情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一眼震撼 養豬戶駱鴻賢不養豬改吃素
-吃素抗暖化救地球專題之8 (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21日電)32歲的駱鴻賢,8 年前跟爺爺學養豬,祖孫倆卻因了解其中過程而不吃豬肉。去年 5月中因為一隻待宰黑豬的眼神,讓他改行不養豬、改吃素,並開始收養流浪狗貓,重新「樂活」。
美國有第四代畜牧業者霍華李曼棄養肉牛、改吃素,上歐普拉節目、出書,揭曉畜牧業不為人知的政商結盟真相,並推動美國通過「全國有機食品生產條例」。在台灣,也有個養豬戶駱鴻賢,要分享他放棄養豬,改吃素、收養流浪狗貓的故事。
駱鴻賢現在是運貨司機,去年 5月中旬之前,他是個養豬戶,養豬養了 8年。
去年 5月,駱鴻賢循例要將養了一年的大黑豬運往屠宰場屠宰,當天的狀況卻異於往常。
他說,「被我抓的那隻豬,就這麼眼睜睜地看著我,未發出任何聲音,像是在問我:『你怎麼會這樣對待我?』其餘的豬聲嘶力竭地集體大叫。」
那個經驗讓駱鴻賢當天晚上無法入睡,眼前一直出現當時的畫面,他隔天甚至想去抓回那隻眼睜睜看著他的豬,不過已經來不及了,牠已經被屠宰了。
「那次經驗震撼太強了,我之後就吃不下肉,吃素了。」
駱鴻賢說,「其實豬的靈性很強,當飼主打開柵欄,牠們全會感到驚恐,都知道人要做什麼。當中最大的那隻『老大』會先發出『控』的一聲,然後18欄的豬群就會開始驚叫不停」。
回想起養豬的過程,每天大清早 4時就要起來載餿水餵食,就怕豬吃不飽,像照顧孩子一樣在餵豬,卻在最後要把牠們都宰了、賣了,說穿了,「是為了個人利益,所以要把牠們犧牲掉。」
駱鴻賢說,其實他的爺爺希望他能養到1、2萬頭規模,爺爺雖已往生,奶奶還是希望他能繼續養豬;但是媽媽則為他放棄養豬、改吃素開心不已,連他3歲及2歲的兩個孩子也都吃素。妻子看到他痛風沒了,不用再陪他去醫院打針,也認同了他的做法。
他說,連豬看到他的反應都不一樣了,現在他只剩11頭豬,他會照顧牠們到生命終了。這11頭豬現在吃他從素菜餐廳載回的菜,跟他一樣變瘦(他自己從107公斤變成86公斤),但比過去健康快樂,豬隻現在見到他不但不會驚叫,還會搖尾巴、用嘴磨他打招呼。
他說,「其實動物都比人還有靈性。」
講到飼養。他說,正常長大的豬是不可能破 250台斤的,應該是200台斤左右,但卻有很多豬長到300台斤,「神豬」甚至可達3000、4000台斤;原因就是在豬腿內外側打針,還有吃一包50公斤、添加很多東西,要價新台幣1000元的飼料,才長到這麼重的。
其次,葷的餿水腐敗後會產生沼氣,卻都餵給豬吃。這些藥劑、添加物、腐敗食物的毒素,都累積到豬身上。
駱鴻賢說,「我跟爺爺原本就都不吃豬肉。當然有的養豬戶還是吃。」
他說,獵食動物的腸僅身體的 3倍長,草食動物的腸卻是身長的11倍,人類也是如此;腸子長的動物其實不適合肉食,長時間讓累積毒素、腐敗的肉存在腸子裡,年輕時抵抗力好,可能沒差,老了就生一堆無法醫的病。
現在的駱鴻賢不養豬,怎麼生活?
他說,過去若一年送宰 100頭大黑豬,好的時候一年可賺70萬元養一家老小;現在的他開貨車,1個月收入約2、3萬元,但他把地騰出來給媽媽、妹妹種有機蔬菜,還去收容所領養狗跟貓,「心安理得、十分開心,生活感受不一樣了。」
他希望很多同行以及愛貓、愛狗的團體也跟他一樣開始吃素,不但健康,也會讓動物保護團體之名更實至名歸。990221
本新聞原出處: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article/url/d/a/100221/5/20rsh.html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動保團體籲不吃肉 生命觀不一樣
(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21日電)動保團體支持茹素,出發點來自有益人體健康、環境永續及動物生命應受尊重。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說,如果人不被教育「吃肉有營養」,生命觀念會不一樣。
陳玉敏說,20歲出頭的她也愛吃豬排,雖然曾是某大宗教團體的一員,在那麼大的宗教氛圍下,她沒有覺得要吃素;直到她翻譯Peter Singer所寫的「動物解放(Animal Liberation)」一書,才開始吃素;這本書是她翻譯得最快的一本。
她想過,為何多數人對「肉品生產」沒有意識,那是因為被父母告知,吃肉有營養、才健康;反之,若能被告知蔬食才健康,整個人類社會的生命觀念也許就不一樣。事實上,醫界已有相關資訊,證實蔬食才健康。
陳玉敏說,大家可曾想過牛肉、豬肉、雞肉是怎麼生產的?小牛一出生,就被從牛媽媽身邊帶開,迅速離乳,養在一個小格籠裡,連站都沒可能,刻意讓牠缺鐵、不運動,目的是什麼?只為了讓牠被宰來吃時,肉是軟的,投人類的口感所好。
母豬也被當成哺乳機一樣橫躺地面,不得動地餵小豬群,觸地的身體潰爛也置之不理。陳玉敏說,「身為女性的妳,有母親的你,做如何想?」
雞的飼養,以英國為例,18到19平方公尺的地方,可養 4萬隻雞,只花41天就讓牠們長到2至2.5公斤的屠宰體重;這在1960年代早期,得要花84天。在過度擁擠的情況下,有的雞根本不可能覓得飼料與飲水槽,生命更是過度短暫。
迅速增重也讓雞的腳承受巨大壓力,跛腳常常發生,又常接觸到高含氨量的排泄物,易造成灼傷;不自然快速成長,也讓心臟衰竭成為常見現象。
陳玉敏說,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以有限人力到台灣各地實地拍攝,看到有的動物屠宰方式是活打到死,豬群會驚恐的聚在一起至傷重而亡;這還不包含先前用電擊棒驅趕豬到屠宰空間時,豬身早已四處是電灼傷。
有的則是利用豬愛說話、嘴會張開的動作,用尖勾瞬間刺入上顎,當豬痛到不能動時,再往上一提,另一手一刀劃破牠的喉管,就此經歷10多分鐘痛苦至身亡的過程。她想問,「有必要這麼殘忍嗎?」
拍攝牛的屠宰過程,更讓陳玉敏完全崩潰。
她回憶約莫6、7年前,前往北部最大屠宰場調查,親眼目睹令人髮指的過程。為了讓人類吃到嘴裡的牛肉口感比較軟,屠宰當天活灌牛隻4到5次水,萬一灌死,就宰了。
她敘述,灌水方式是用粗鐵管插入牛的食道,開啟水柱對牛活體灌水,牛隻再痛苦也動彈不得;其中一隻被淘汰待宰的老乳牛也一樣被活體灌水,「但是牠懷孕了,當場被灌水灌到腹中的小牛活活沖出母體外…。」
其他很多牛,就算沒懷孕,也是被灌水灌到吐,甚至「舌頭外掉」。
這還沒結束,要宰殺前,用鐵絲穿透鼻頭,撮成圓環,再用麻繩綁住鐵環,利用牛因鼻痛而不敢亂動,扯繩控制牛往前移動到固定位置;接著用鈍而大的斧頭往牛頭正上方猛劈,直到確定牛跪下腿證實無力反擊,這時麻繩往上一拉,用刀劃破喉管放血至死。
陳玉敏說,她目睹一頭牛被劈七次,前腿下跪無力撐下去時,牠的眼往上看著劈牠頭的人類,像在問說,「為什麼這樣對我?」
「很多人真的不知道我們每天一點點的口腹之欲,正在創造一個非常悲慘世界。而且這些動物從出生到被宰殺所經歷的一切殘忍,牠們的意識完全清楚。」
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完成這項調查後,發起「為牛請命」運動,到行政院、傳統市場發傳單與調查資料揭露實況,不僅台灣媒體廣為報導,連國外重要媒體都做報導。六個月後,他們發起第二波活動,業者有了回應,因為銷量明顯下滑。
陳玉敏說,那位劈牛的業者後來還反過來感謝她,說「玉敏是我的朋友。」因為他的手原本也快因長年使力劈牛而毀了,在那樣的肅殺現場,殺牛的人也是全面緊繃,就怕牛受不了,向他們衝撞。
陳玉敏提醒喜愛肉品美味的老饕,豬、牛、羊、雞等動物因為不人道的集約飼養、運輸與宰殺,處於緊迫狀態,肉色正是很多人喜愛的深色「暗乾肉」或淺色的「水漾肉」,殊不知那代表糖化,已無營養;而且飼養過程所用藥劑的毒素也殘留其中。
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支持推廣蔬食,不過,陳玉敏坦言,在多數人還在肉食之際,他們與歐盟國家一樣,希望先推動全面人道屠宰,即運用電流可快過神經傳導的速度,讓動物在放血前先被電流電昏失去知覺,減少其受凌遲的痛苦。
她說,英國規定人道屠宰的肉品有標示,須放在架上最明顯處,集約飼養只能放不醒目的低欄位。英國政府也已發現,因為吃肉,全國每年付出 1.7兆英磅在健保支出上,因此已從小學開始推廣少吃肉,並把農林漁業部改為環境食品與鄉村事務部;德國政府也有相關革新作為。
她提醒政府,台灣健保財務惡化,政府應正視肉食文化與畜牧業相關作為引發的環境失衡、健康受害及健保財務惡化問題,不要只看到產業面的選票,否則最後這一切將是全民一起買單。990221
吃素10多年的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(圖中手持麥克風者)積極為動物奔走。(圖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提供)
新聞原出處: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article/url/d/a/100221/5/20s0r.html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不分信仰 吃素減緩地球暖化
【記者游婉琪綜合報導】吃素不再只是為了宗教信仰,隨著經濟發展提高肉食消耗,畜牧業成為助長地球暖化的推手。為了減緩暖化速度,各界紛紛推動多蔬食、少肉食運動,除了校園營養午餐「一週一素」外,許多民間團體也紛紛響應。
從宗教觀點而言,動物的生命與人類同樣需要受到尊重。基於不殺生理由,各種教派經常於教義中勸導人們吃素,尊重動物的生存權利。
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調查發現,北部屠宰場為了讓牛肉口感較軟,使用粗鐵管插入牛的食道,開啟水柱對牛活體灌水,甚至發現懷孕母牛因此讓腹中小牛沖出腹外慘劇。
根據2009年世界銀行報告指出,畜牧業排放的甲烷占全球總量60%,而甲烷對地球暖化的影響是二氧化碳的72倍。
營養學家研究證實,素食者比非素食者更能長命。巴基斯坦北部的渾匝人和墨西哥中部的印第安人,都是原始的素食主義民族,平均壽命極高。除了宗教、環保、健康等原因吃素外,全球逐漸增長的蔬食人口也掀起餐飲業者商機。台灣近年來肉品銷售額下滑,顯示蔬食觀念的推廣有發展趨勢。
新聞原出處: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article/url/d/a/100301/131/217ic.html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畜牧業排放過半溫室氣體 吃素抗暖化
-吃素抗暖化救地球專題之2(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21日電)台灣素食營養學會秘書長、營養師邱雪婷表示,國際研究警告,2030年全球溫室氣體必須減排50%,由於畜牧業排放量占總量51%以上,目前看來,吃素是最快奏效的抗暖化之道。
邱雪婷表示,食物體系產出的溫室氣體,80% 來自畜牧業;2006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在「畜牧業的巨大陰影(Livestock's Long Shadow)」報告中估計,畜牧相關產業造成的溫室氣體占全球總量的18%。
她說,根據最新資料,全球權威環境問題與趨勢分析研究機構看守世界中心(Worldwatch Institute)2009年11、12月的報告指出,畜牧業造成的溫室氣體已經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51%以上。
她說明,這兩項數據的落差,在於聯合國糧農組織的估算,少了以下四點考量。
首先是牲畜呼出的二氧化碳沒有估算進去,而且這些畜牧業占去 26%的原始森林土地,還用了這些土地之外的 33%土地來種穀物餵食。如果土地能維持原有森林狀態,不但不會排放溫室氣體,還可降低溫室氣體。
其次,畜牧業產出的甲烷,若以100年時間計算,暖化潛力是二氧化碳的25倍;若以25年計算,甲烷的暖化潛力更是二氧化碳的75倍。
第三,「畜牧業的巨大陰影」是以2002年統計資料試算,但2002到2009年間,畜牧業已成長12%。
第四,「畜牧業的巨大陰影」所用數據,例如家禽類產量與聯合國糧農組織的「糧食展望」報告不一,明顯被低估。
邱雪婷說,除了畜牧業,養殖魚類產生的溫室氣體,也還沒有納入計算。又如任何肉品需要冷藏保鮮、烹調,不吃的部位還要掩埋,都會產生大量溫室氣體。
她進一步表示,國際間預估,由於人口增加及新興國家(中國及印度)的經濟發展,肉品需求在未來30年將大幅提升,將比2000年提高85%。
醫學頂尖期刊「刺胳針」(The Lancet)已提出警告,全球必須在205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降低80%,為達此目標,應在2030年先降低50%的排放量。
歐洲吃素人口甚多的英國,可以作為參考案例。
她說,英國從食物、農業體系著手,增加畜牧業經營效率、改變土地使用、改善排泄物處理方法、回收暖化氣體及降低對石油的依賴。除此之外,英國還必須減少30%畜牧量,才能在2030年達到溫室氣體減排50%的目標。
邱雪婷說,若能降低30%畜牧量,英國罹患心血管疾病人數將可減少15%,這還不包含未量化估算的其他好處,例如癌症、糖尿病罹患率都會大幅降低。
人類呵護自己的幼兒時,是抱在懷中貼著臉,卻用殘忍手段畜養幼小動物,再宰來吃。她呼籲,吃素抗暖化救地球,終究還是要回歸人道。
她也提醒注重健康的民眾,可能忽視食用動物養殖過程所使用的抗生素,保守估計占 50%抗生素使用量,也因此帶來醫療隱憂。且新種人畜共通疾病不斷出現,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(SARS)、禽流感及H1N1新流感,也被列入肉類飲食議題中討論。
另外,陸地生態破壞,高達70%熱帶雨林用於畜牧及種植飼料,大量物種被毀滅,但畜牧業帶來的經濟效益卻低於1.5%GDP。海洋也已面臨浩劫,2006年科學(Science)期刊就已發表,有91%的魚類已經瀕臨枯竭。
邱雪婷舉她留學加拿大時,指導教授David Suzuki常說的「試管細菌生存法則」為例,呼籲全人類思考。
這支試管中第一秒僅一隻細菌,每秒倍增,到了第58秒,試管內就有多達 25%細菌,請問這些細菌剩幾秒鐘可活?答案是2秒,因為第58秒將占50%,第59秒就全滿了。
她說,但在第60秒時,聰明的細菌又創造了 3個試管,只是這只讓全體細菌多活到第62秒(第61秒用掉第一支新試管,第62秒用罄)。
這些細菌回顧第55秒時,細菌原本只占試管的4%,這時有細菌大聲說,「我們過了55秒才用4%,還有96%可用。」另一頭瞭解實情的細菌則擔憂,「只剩5秒了!」
邱雪婷說,「人類真的是那群開心還有96%試管可用的『細菌』嗎?」990221
新聞原出處: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article/url/d/a/100221/5/20rsb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