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/16這一天睡眠不足,整天都很忙碌,因為...........
大清早,整船旅客正香甜的睡夢中,Mario的聲音意外的提早響起了:「Good morning!It's five o'clock......」
還沒到起床時間,隊長就廣播了,案情肯定不單純!我趕緊豎起耳朵努力理解他興奮的義式英文講些什麼?果然,聽到了關鍵字「two polar bears」在十點鐘方向的陸地上。我們顧不得披頭散髮沒形象,立馬包上外套,抄好傢伙(相機),飛奔上四樓甲板。很多早起的鳥兒早就到了,架好腳架和大砲捕捉與北極熊第一次相遇的畫面。不過這兩隻熊離船實在太遠了,我們大船能靠近岸邊距離有限,且牠們倆並未如期望的往海岸邊走近,第一次獵熊,我的300mm鏡頭只能獵到兩個奶油黃小點。(以下原圖沒裁切)
是說......我目測距離500公尺之遙的熊,到底是誰發現的??視力未免太好了,根本是千里眼等級啊!
探險隊員中的熊類專家推測,這兩隻熊可能是一公一母,公熊試圖刺激母熊排卵以便交配。雖然距離遙遠讓我小失望,不過行程才第二天,期待之後能更近距離和北極熊相遇囉!
吃完早餐,本來9:00後該按昨晚排的計畫搭小艇出去,我還想趁還沒廣播時補個眠呢!誰知,廣播又響起了,隊長說有Blue Whale出現,請大家到甲板。哇!這太刺激了!補眠不管了,先衝再說。
(根據探險隊當晚簡報說,此時遠方還有Minke Whale在噴水,但太遠了,大家都把焦點放在藍鯨上)
船長緩緩將船駛近藍鯨聚集的區域,隨著藍鯨的蹤影不斷移動船身。甲板上,人人都很亢奮,但出奇地安靜,寧靜的海灣裡除了喀擦快門聲,一群搭便車吃大餐海鳥的聒噪聲,最多的就是藍鯨們清晰的噴氣聲了。我簡直不敢置信,地球上最大的動物就在我眼前噴氣、潛水、舉尾,時而飄遠,時而近船舷。最近的時候,我只能驚呆看著牠的噴氣孔在我右前方約20公尺處噴出一柱水花,才聽到那超震撼的噴氣聲響徹海灣,下一秒牠就消失無蹤,我完全來不及舉起相機,只能睜大眼貪婪地欣賞了!
這批藍鯨使早上原訂的小艇巡航取消,全船努力追鯨追了一個多小時,雖然按了幾百下快門,但是天氣太陰沉,照片都像黑白照耶!沒辦法了,請看不藍的藍鯨:
這群藍鯨正在進食中,牠們游過的地方可能會有一些小魚小蝦被浪推到水面,海鳥就趁機撿便宜,因此可以看到一群海鳥陰魂不散跟著藍鯨。一開始牠們距離船尚遠時,我得看海鳥聚集處猜測牠們下次浮出水面可能的地方:
雖是地表最大動物,牠們的背鰭卻與壯碩頎長的身體不成比例(真的離我們很近,以下照片都沒裁切放大)
噴氣中
換個角度看氣孔,噴的時候張開
要潛下去之前閉起來
牠的龍骨在照片中好清楚喔!
看倌們剛才有沒有發現?藍鯨的噴氣孔是兩個,不是一個喔!這一天我長知識了,當晚在Briefing中,海洋哺乳類專家為我們講解許多鯨豚知識。原來鯨魚分為鬚鯨科和齒鯨科,鬚鯨科的都有兩個氣孔,齒鯨科的只有一個孔(例:殺人鯨)。藍鯨屬於鬚鯨科,也就是牠嘴巴內沒有牙齒,而是長了一整排的鬚,進食時張大嘴巴吞入海水,靠鯨鬚過濾食物與海水。
接著,藍鯨也如觀眾熱烈期望的,表演了舉尾的經典畫面
手持長鏡頭很晃的影片,請忍耐:
這個上午真是太美好、太不可思議了!
下午按表訂計畫,搭小艇到冰川旁巡航,天氣依然很差,請繼續忍耐黑白照片......
冰川融化掉的部分,成了奇形怪狀的大小冰塊、冰山,到處漂流
人類好渺小
漂流的冰塊是海鳥或海豹絕佳的休息區,照片中的鳥為黑海鳩Black guillemot
不久,我們也遇到了行程中的第一隻海豹,這是我以前去阿拉斯加沒看過的髯海豹
有長長的鬍鬚和一張狗臉
若不看牠龐大的身軀,牠明明就是一隻把耳朵往後收的梗犬啊!(鼻孔好大......)
很明顯,這隻髯海豹睡眼惺忪,我們不好打擾太久,就和牠說拜拜了~
吃完豐盛的晚餐,可能由於早上五點就起床,我還沒離開餐廳已經昏昏欲睡了。沒想到這時,廣播聲又響起,還在餐廳裡的人都火速衝下樓。原來......我們被鯨魚包圍了!!這下我的精神全來了,300mm鏡頭再度出動!
船的周圍是一群路過的長鬚鯨Fin Whale,左邊右邊、忽遠忽近,旅客和探險隊員全都忙得不可開交(據報告,遠方還有座頭鯨)
這是地球上第二大動物啊!想不到我們一天之內,就蒐集到地球第一、第二大的動物了,是媽祖太靈驗了嗎?
不過這群長鬚鯨都不表演舉尾,我有點小抱怨......(胃口被養大了)
真是好累,但也好精采絕倫、不可思議的一天啊!探險隊長也不可置信的說,他們從未在一天內接連遇到這麼多鯨魚,整船都瀰漫著亢奮的情緒。第二天的探險行程,就在一片驚嘆中完美結束了,期待往後幾天還有好運......
小百科:
藍鯨
身長可達29.9公尺,體重可達173公噸,是地球上目前體型最大動物,也是有史以來最大生物。由於人類在二十世紀初的濫殺,藍鯨目前屬於瀕危物種。
長鬚鯨
身長可達25.9公尺,體重可達74公噸,是地球上體型第二大的動物,牠被列為易危物種。
以上資料摘錄自英文版維基百科